湿疹护理 - 陈俊彦医生



Q1. 如果我怀疑自己有湿疹,医生会怎样确诊?
湿疹的学名是异位性皮肤炎,由先天和後天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先天因素包括遗传,医生可以透过详细病史及仔细的临床检查确诊病症,包括自己和家人的敏感病史,如鼻敏感、哮喘等。後天因素包括食物和环境的敏感原,医生可以透过不同检查包括皮肤点刺测试或新式血液检查,以检测近百种的敏感原,让患者迴避食物以至环境的敏感原。

至於湿疹的顽固「疹块」,有部分其实并非湿疹,有机会是跟其他病症有所混淆,包括俗称「牛皮癣」的银屑病或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狼疮,甚至是皮肤癌等。其表徵也跟湿疹相像,医生或会与病人商议,以手术抽取皮肤组织进行化验以确诊湿疹。

Q2. 湿疹是否一定不会断尾,治疗时利用类固醇是否有很大副作用?
湿疹的学名是异位性皮肤炎,八成以上患者都於五岁前病发,家人经常会担心是否不能根治,其实毋须过分忧虑。数据上有逾半患者在成年後,湿疹会因为免疫系统成熟而根治,其馀患者的病情亦会得到显著改善,有方法可以让湿疹得以及早根治,就是在病情较轻的情况如病童较年幼时或在病情较轻时积极治疗湿疹。湿疹不受控制、皮肤反覆发炎,表皮的锁湿功能会有所下降,持续下降会令根治湿疹的机会降低,所以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

很多家人亦会担心,不断使用类固醇会带来副作用,医生会知道类固醇应用的局部或系统性副作用。如须在较大的範围上使用,医生会处方已稀释或成分较轻的类固醇药物,适合作大範围或较长时间使用。成分较重的类固醇只适用於局部和较严重的範围,医生会设定数天至一周的使用期限,有限度地使用类固醇会比较安全。

Q3. 医治湿疹,有没有一些没有类固醇的方法?
治疗异位性皮肤炎,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毋须迫切使用药膏。日常生活可先与医生商量,透过检测找出敏感原迴避环境和食物的敏感原,能有效改善病情。此外,护肤膏亦非常重要,护肤膏有叁项重要功能,包括保湿,即将水分加入药膏;其次是屏障功能,能减少水分流失。一般护肤膏都有以上功效,新型护肤膏则会加入保湿因子。近年医学界已知道表皮的锁湿功能与天然保湿因子神经醯胺有关,部分护肤膏亦会加入神经醯胺成分,有助减轻湿疹病情。传统治疗一般会用较多类固醇药膏,但近年医学界有新发展,推出药膏以供日常塗抹。有别於护肤膏,它含有药性但就不含类固醇。新型药膏如TCI、PDE4抑制剂等於近年相继面世,能有效帮助控制病情,亦能减少使用类固醇的情况。

Q4. 严重的湿疹,有什麽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的质素?
要治疗异位性皮肤炎,医生会先作一个详细评估,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及严重,以四个客观标準作区分:第一是患处面积相对身体是多少,第二是局部患处的泛红情况,第叁是局部患处的皮肤厚度,第四是局部患处的脱皮情况。根据以上四点区分病人的病情成轻度、中度及严重。对於病较轻的病人,一般改善生活习惯,注意护肤及塗抹药膏,药膏亦分含类固醇及非类固醇药膏。一般做好以上叁项对轻度的病人就已经足够,对中度至严重的病人,即使做好以上叁项都未能完全控制病情,他们或需较高级别的治疗才能有效改善生活质素。

治疗分为叁种,包括「照灯治疗」即光学治疗,透过照射紫外线,特别是UV-B。当皮肤吸收到UV-B,过分活跃的T淋巴细胞会冷静下来,不会攻击皮肤,令病情得以有效舒缓。传统免疫系统抑制剂现已较少使用,透过服用调节免疫系统药物将身体过分活跃的免疫系统减低,令皮肤的病情得以有效舒缓,但内服药物或会减低自身免疫系统,亦有机会影响肝肾功能。

医生为增加安全性,会定时为病人安排抽血。最新式的治疗方法是生物製剂,它是一种注射药物,概念如标靶药,能集中中和与湿疹有关的发炎因子,令病情得到有效改善。这些药物不会影响自身白血球或其他免疫系统,比传统抑制剂更安全有效。以上方法可以让中度至严重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的病得以舒缓,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

Q5. 治疗湿疹,有什麽新的进展?生物制剂又是什麽?
随著医学进步,医生对异位性皮肤炎病理有更深了解,能大约知道哪些基因会引起异位性皮肤炎和影响免疫系统。一种不正常的白血球叫T淋巴细胞,当中最重要的是Th2淋巴细胞会因为基因缘故,透过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主导炎症。

比较新型药物称为生物製剂,可以集中中和与湿疹有关的发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透过中和它们令异位性皮肤炎病情得以大幅改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药物不会影响自身T淋巴细胞功能,亦不会影响其他免疫系统功能,比传统免疫系统抑制剂更安全。正因为它集中中和湿疹的发炎因子,所以它的疗效暂时是最高的。这些生物製剂针剂亦有新发展,口服生物製剂经已推出。而除了白细胞介素外,随著医学的进步,我们知道引致发炎讯号的不同因素,一种白细胞里的发炎讯号叫JAK,它与发炎有莫大关係。一些新型的口服生物製剂,可以透过中断JAK的讯号,令发炎讯息和现象大幅减轻,有效减低异位性皮肤炎的病情,所以这类新型口服生物製剂,亦能有效帮助患者。

想了解更多皮肤科中心服务,请按此

更多医疗信息影片,即上:养和医疗YouTube

find us on     YouTube     Instagram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