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健康吗?





Q1. 精神健康是甚么?我没有确诊焦虑、抑郁、思觉失调等精神疾患,就等于精神健康吗?
精神健康是整体健康的一部分,即使没有被诊断出抑郁、焦虑、思觉失调等精神患疾,亦不代表精神一定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精神及社会上都能与他人和谐共存」,因此,身体没有疾病亦不代表健康,我们更需要让心理和精神达至平和,能享受幸福。而幸福感则包含觉得快乐、投入身边事物、可以享受自我实现、达到目标的成功感等。精神健康包括自我觉察的能力、愿意接受自己及他人的限制、乐于接受生活和工作上各种挑战、善待自己、投入社会生活,享受人生。
 
Q2. 我间中感到心理困扰、情绪波动,如何分辨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还是精神健康出了问题?
偶尔的心理困扰和情绪波动,未必是精神健康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都只属压力反应,而这些压力反应,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身体的资源,去做好斗争或逃跑的准备,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情绪反应亦可以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例如当感到抑郁,我们会想「落闸」、「潜水」,以避免跟外界接触,好让自己有一个安静的空间,重新检视内心世界,避免再受伤害,这些都是自我调节的方法。而适量的脾气亦可以是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向身边人宣示自己的界限,调节大家的距离,自己亦可以避免过度压抑情绪而造成更大的伤害。但如果「闭关」情况持续太久,或情绪波动时太激动、太频密,因大动肝火而影响自身健康、伤害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以至亲友都开始表达对我们的关注和关心的时候,可能便需要多加留意。
 
Q3. 面对日常各方压力,如何照顾自己的精神健康?
要照顾精神健康,保养身体和学习压力管理都非常重要。在保养身体方面,均衡饮食、充足睡眠、恒常运动,例如带氧运动包括游泳、跑步、踏单车、瑜伽和太极等,都是养生之道。而进行静观练习、培养多方面兴趣、参与不同社会活动、扩阔社交圈、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探索人生意义,都有助管理压力。
 
Q4. 对于在学的儿童和青少年,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在学人士经常面对升学和考试压力,容易出现各式困扰。近年儿童及青少年的情绪健康问题,更受广泛关注。幼童和小学生年纪尚小,语言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当他们感到不开心都不太懂得表达自己。老师和家长需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举止和游戏当中,多加引导和观察,在他们大吵大闹时避免与他们「硬碰硬」,可以尝试用隔离方式,让他们宣泄情绪和平静下来以减低伤害,并鼓励他们尽量用语言方式将感受说出来,都有助他们纾缓情绪。
 
而至中学阶段,由于课程繁忙同时要面对升学或就业选择,更容易出现各种焦虑和身体问题,他们可以向学校的老师、社工和辅导机构求助,同时多参与不同活动,探索自己不同的能力和出路,亦有助他们管理压力。
 
Q5. 成年人面对的压力更大,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在职人士要面对各式工作压力,例如超时、超额工作,而一些鼓吹「搏到尽」、「搏杀」的公司,更可能令员工精力透支、疲劳过度,继而出现睡眠问题、饮食失调。当遇上这些情况,若要调节工作和生活至平衡,应尝试与上司和同事商量,如何提升工作效率、准时下班。
 
退休更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但经过大半生在职在学的生涯,忽然要面对各样转变,放下昔日的工作和责任,失去以往的规律和寄托,又未必是容易适应的事。而许多身体患疾经历多年,或至这阶段才逐步浮现,其实退休正是难得清闲的机会,可以保养身体、与失散多年的老友重聚。多参与社会活动、勤做运动,依然可以贡献社会,活出健康人生。
 
Q6. 我想了解自己的精神状况,有方法让我先评估自己的精神健康吗?
想了解自己的精神健康状况,其实有一些评估表可作参考,例如「一般健康问卷」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它于70年代由心理学家编制,一直沿用至今。在各类人群都能展现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备受国际认可。这个自我评估工具可以识别潜在心理问题,但并非作细致诊断用途,它专注于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近况,例如焦虑抑郁、压力感等,共有12问题,可比较最近几星期和过往一般情况。总分由0至36分,越高分代表心理困扰越强烈。如果得分达13或以上,就可能需要进一步关注,或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Q7. 我如何分辨在哪些情况下,应考虑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协助?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既要为口奔驰,亦要照顾家人和朋友,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不论做得多好,总会觉得不够顺遂,如果觉得身心透支、孤军作战、感觉再也撑不下去,请不要犹豫,赶快请专业人士协助吧,社工、辅导机构、医生、护士等,都很乐意帮助大家。

更多医疗信息影片,即上:养和医疗YouTube

慎防诈骗提示:近日接获有公众人士指称收到冒充养和医院的电话,并通知有医疗文件未领取,此类通讯均为冒充来电,切勿回覆或提供个人资料。 公众人士请慎防冒充养和医疗集团或其成员包括养和医院、养和医健、养和东区医疗中心 、养和癌症中心 以及各关联公司名义的通讯 (虚假网站、电邮或语音来电等)。如有怀疑,切勿提供个人资料,并致电2572 0211与本集团联络。

find us on     YouTube     Instagram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