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抗戰胃癌




Q1. 胃癌的成因是甚麼?
胃癌是因為胃組織的細胞基因突變,由正常細胞變成癌細胞,但實際成因至今尚未完全確定。不過很多患上胃癌的高危因素,已能從醫學研究報告中得知。例如男性患癌比女性多、年紀越大,患上胃癌的風險越高,例如超過50歲發病率會較高。曾感染幽門螺旋菌桿亦是成因一種。吸煙、飲酒以及喜歡進食高鹽或醃製食物人士,患上胃癌的風險亦會較高。另外,曾接受部分胃切除手術的人士,餘下胃部分都有較高患胃癌的風險。

Q2. 胃癌有哪些症狀?
胃癌症狀大多時都不明顯,最普遍是吃飽時胃氣多,常有飽脹、食不下嚥或消化不良的感覺,甚至有食量減少、體重下降情況。症狀亦視乎腫瘤所在位置,若腫瘤在賁門附近,即食道與胃的連接位置,病人容易會有吞嚥困難或感到進食不通暢。若腫瘤長在胃部出口,病人或會在進食後出現嘔吐,卻又經常有飽滯不適,食量進一步減少。

至於胃痛,胃癌病人則較少有胃痛,因為胃痛的病人較多是患上胃潰瘍,胃痛較多是良性病症出現的症狀。另外一種情況,因為胃部有腫瘤關係出現慢性失血,所以部分病人會有貧血情況。病人會面青,走多幾步便感到疲倦,以前還有力氣追巴士,現在卻是蹲下站起就頭暈。經常面青、心跳快、容易氣促,這些情況就要特別留意。部分病人大便或會呈黑色,排出黑便需要擔心嗎?要留意黑便是指真正的黑色,黑如芝麻糊、不成形的大便。那黑色從何而來呢?是胃道、上消化道有出血現象,這才需要留意。

Q3. 若懷疑自己有胃癌,應如何處理?不幸確診,又有什麼檢查要做?
若病人有先前提及的不適情況,想確定有否患上胃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照胃鏡,即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鏡頭只有尾指的粗度,可檢視喉嚨、食道、胃至十二指腸。若發現潰瘍或病變情況,便可以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以確定是否癌細胞。這是診斷的第一步,若不幸確診又應如何處理呢?醫生會為病人安排影像檢查,如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以確認腫瘤的大小,有沒有侵蝕周邊組織,如胰腺或淋巴擴散,甚至遠程器官擴散,包括肝、肺、骨和腹腔擴散等。為甚麼要知道這些資訊呢?這些資訊有助確定下一步的治療,其原則是確診胃癌是第一步,第二就是要知道它的嚴重程度,即胃癌期數。

Q4. 胃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病人確診胃癌後,治療原則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病人常問自己能否承受治療方案,即病人的因素,就是適合與否的意思。第二就是腫瘤的因素,簡單解釋就是(胃癌)初期、中期和晚期,不同期數當然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很多人會問,病人已經90多歲,初期癌症不治理較好?這是不正確的,應取決於病人整體重要器官的功能。很多人就算年紀大,但非常精神,身體重要器官功能健全的話,其實可以接受治療,甚至根治癌症。

腫瘤因素又是甚麼呢?醫生會根據治療前的評估,如果腫瘤屬初期,只是黏膜變異,其實只要做胃鏡,以「片皮鴨」方式,利用黏膜剝離術,將病變黏膜切除,就可以治理好。一些中期情況,如腫瘤較大或牽涉到淋巴,可考慮以微創手術去治理,微創手術切除後就可以根治。但若腫瘤再大或位置貼近周邊器官,就可利用術前化療,將腫瘤縮小,再配合手術,將剩餘的腫瘤細胞切除就可以根治。

Q5. 晚期胃癌,甚至已經擴散,就是沒希望了嗎?
在香港,初確診的胃癌患者中有70至80%屬於第三或四期,即大部分患者都幾乎屬晚期。晚期就是要放棄治療?晚期就代表沒有希望了嗎?答案當然不是。病人初診胃癌已屬三、四期怎麼辦?第三期即有淋巴擴散,但未有遠程器官擴散。應用術前化療,再做手術,配合術後的輔助化療,能提升長遠存活率至最高。

第四期又是甚麼情況呢?第四期會再分腹腔擴散,部分會有遠程器官,即在胃部、腹腔以外的地方擴散,包括骨、肝、肺等。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如果只屬輕微腹膜擴散,現在有較新的治療方法。除現有的系統性化療,再加上腹腔性化療,能達至較佳的治療效果。當這些方法能有效將腫瘤縮小,再配合手術及術後化療,長遠存活率一樣可以提升。若胃癌已擴散至肺、骨、肝部,又應如何治理呢?一般會以提升病人生活質素為目的,如病人不能進食醫生會想辦法助病人進食,因為晚期胃癌病人大多無法進食,可以為病人置入支架,方便進食。當病人有骨痛情況,可以按情況服用止痛藥,治療都以維持病人生活質素為主。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
find us on     YouTube     Instagram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