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程式 | 微信預約
預約要求 | 網上預約
跌倒就是因為「不小心」?
Q1. 「不小心」才會跌倒?
「不小心」會增加跌倒風險,尤其是在匆忙的時候如沒有留意周圍環境,再加上急促的步伐,就會增加跌倒的機會。
而一些常見的腦科疾病,例如中風、柏金遜等,會影響病人肢體活動和平衡功能,都會增加病人跌倒風險。其他疾病如小腦萎縮症,病人平衡器官的系統受到影響,會導致走路不穩,容易跌倒。一些認知障礙病人對周圍環境的認知減低,亦較容易會跌倒。
除腦科疾病外,部分心臟病病人、骨科疾病的病人,例如關節活動時感到痛楚或是行動不便,都會較容易跌倒。如果病人視力有問題而看不清楚,對周圍環境減少警覺性,亦會增加了他們跌倒的機會。
Q2. 除了疾病外,還有其他導致跌倒的原因嗎?
除了疾病,亦要留意藥物的副作用,例如一些控制血壓的藥物或會令病人的血壓過低,或會產生體位性血壓低的情況,病人或會頭暈和容易跌倒。除了醫學上的情況,亦要留意周圍環境的因素,例如屋內雜物太多、照明欠佳等,病人在家中走動亦會容易絆倒。有研究發現在一年間有五分一長者曾出現跌倒情況,可見這是普遍情況,亦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大家必須留意。
Q3. 跌倒後應如何處理?
病人跌倒後應即時檢查是否受傷,尤其是當腦部受到震盪,要檢查他們的意識是否清楚、有沒有頭痛、嘔吐的現象。如有的話,便應立刻請醫生評估。亦要留意他們身體各部分的活動有否受到影響、有沒有痛楚,尤其要觀察長者有否骨折現象。長者最常見的骨折部分就是手腕的腕骨、或臗關節及大腿骨位置,如傷及這兩個部位,會造成長者行動不便,尤其當臗關節受傷,很多時都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Q4. 跌倒後沒有不適就沒有大礙?
除要觀察病人跌倒後的即時情況,部分症狀或會延後出現,例如硬膜下出血可能會在跌倒後的數天至兩星期內才會慢慢出現病徵,所以要留意病人跌倒後的情況,例如有否出現持續頭痛、噁心想吐甚或神志不清、肢體不協調的情況。如有的話,亦應找醫生作評估。
Q5. 病人應如何減低跌倒的風險?
如果跌倒是因疾病引起,便應盡快將病情治理。例如中風病人可以透過康復治療提升活動能力和改善平衡力,以提高自我照顧能力至合理水平。柏金遜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令肢體活動更靈活,而改善平衡力亦能減低他們跌倒的風險。其他如視力問題,我們要留意病人是否有白內障,是否需要以手術改善視力等。
有心臟病、血壓高的病人,要透過藥物治療,適當控制血壓,減少血壓大幅波動的情況,以減低病人跌倒風險。要留意病人正服用的藥物和劑量,很多長者動輒要吃十多種藥物,必須要對藥物的種類進行評估。我們亦要小心藥物的副作用,或會使長者出現血壓低或體位性血壓低的情況而導致跌倒。另外一些有鎮靜功效的藥物可能令病人出現頭暈、行動不便、容易失平衡的情況,如有發生,宜適當地調節藥物劑量,以減低這些副作用,從而減低出現跌倒風險。
Q6. 日常如何預防跌倒?
要留意病人家居環境以安排適切調整,如屋內雜物是否過量堆積、隨處亂放而令病人走動時容易絆倒。傢俱擺放能否更整齊以減低病人發生碰撞、跌倒的情況。留意照明情況,尤其晚間時部分長者或要起床上洗手間,適當的夜燈照明能減低他們要摸黑、看不清楚環境而導致跌倒的情況。尤其天氣寒冷時,要留意病人的衣帶是否過於寬鬆,會否絆到周圍物件而跌倒。鞋履是否合適、鞋帶是否繫緊、鞋子會否鬆脫或絆到其他地方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大家要留意的地方,以減低跌倒風險。
此外,大家必須恆常運動,加強肌肉力量,減少關節僵硬和肌肉流失,增強平衡,方可大大降低跌倒風險。
更多醫療資訊影片,即上:養和醫療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