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程式 | 微信預約
預約要求 | 網上預約
最新消息
由 CADLanceCheung 在 2014-07-05 發表

2010-01-26
養和醫院引進炫速雙源電腦掃描系統 最高速‧最低劑量‧雙能量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電腦掃描系統
全新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電腦掃描系統獨有三大優勢 - 輻射劑量極低、掃描速度特快及雙源能量掃描,掃描質素傲視同儕。
1. 輻射劑量極低,皆因系統:
a) 速度特快
b) 採用非對稱性屏蔽採集技術(Adaptive dose shield)
c) 利用X-care技術,能選擇性地降低輻射劑量,保護對輻射敏感的器官 (organ sensitive dose protection)
d) 採用雙源能量掃描
e) 支援反覆影像重塑
掃描速度特快,能減低病人承受的X光劑量 。
屏蔽裝置能自動阻斷掃描開始及結束後的多餘X光輻射(圖一)。
Fig 1.

X-care技術能因應掃描位置作選擇性調節,令對X光敏感的器官(如眼睛、甲狀腺及乳房)無須承受過多輻射(圖二)。
Fig 2.

雙源能量掃描可取替正規掃描(不用顯影劑),令輻射劑量下降達30% 。
反覆形像重望能減低影像的雜訊,進一步降低輻射劑量達30%至50%。
以心臟掃描為例,全程需時不過每次心跳的四份之一,輻射劑量少於1mSv(圖三)。此極低劑量現為心跳低於65bpm之病人之標準。而對心跳較快的病人而言,系統的輻射劑量亦低於傳統冠狀動脈造影(屆乎約5至9mSv)。
Fig 3.

2. 掃描速度特快: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統乃全球最快的電腦掃描器,時間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高達75ms,能夠進行亞秒級心臟掃描。不論病人閉氣與否, 掃描整個胸廓都只需0.6秒(圖四)。三合一排除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及胸部大動脈)可於5秒內完成,全身掃描亦不過5至6秒。系統尤其適合掃描兒科病人,期間兒童無須服用鎮靜劑(圖五)。對插有管道、留院作深切治療或身體受創的病人而言,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統亦屬最佳選擇。
Fig 4.

Fig 5.

3. 雙源能量掃描:
雙源能量掃描乃當今電腦掃描技術的一大突破。正當單源能量掃描只能提供型態資訊時,系統已採用一對釋放不同能量值(80KV and 140KV)的X光導管作功能性掃描,能清晰呈現及判別不同物質的化學組成部份(圖六及圖七)。系統的診斷準確度無可比擬,可謂為日後多類臨床應用舖路。
Fig 6.

Fig 7.

全新Somatom Definition Flash電腦掃描系統獨有三大優勢 - 輻射劑量極低、掃描速度特快及雙源能量掃描,掃描質素傲視同儕。
1. 輻射劑量極低,皆因系統:
a) 速度特快
b) 採用非對稱性屏蔽採集技術(Adaptive dose shield)
c) 利用X-care技術,能選擇性地降低輻射劑量,保護對輻射敏感的器官 (organ sensitive dose protection)
d) 採用雙源能量掃描
e) 支援反覆影像重塑
掃描速度特快,能減低病人承受的X光劑量 。
屏蔽裝置能自動阻斷掃描開始及結束後的多餘X光輻射(圖一)。
Fig 1.

X-care技術能因應掃描位置作選擇性調節,令對X光敏感的器官(如眼睛、甲狀腺及乳房)無須承受過多輻射(圖二)。
Fig 2.

雙源能量掃描可取替正規掃描(不用顯影劑),令輻射劑量下降達30% 。
反覆形像重望能減低影像的雜訊,進一步降低輻射劑量達30%至50%。
以心臟掃描為例,全程需時不過每次心跳的四份之一,輻射劑量少於1mSv(圖三)。此極低劑量現為心跳低於65bpm之病人之標準。而對心跳較快的病人而言,系統的輻射劑量亦低於傳統冠狀動脈造影(屆乎約5至9mSv)。
Fig 3.

2. 掃描速度特快: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統乃全球最快的電腦掃描器,時間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高達75ms,能夠進行亞秒級心臟掃描。不論病人閉氣與否, 掃描整個胸廓都只需0.6秒(圖四)。三合一排除診斷(冠狀動脈、肺動脈及胸部大動脈)可於5秒內完成,全身掃描亦不過5至6秒。系統尤其適合掃描兒科病人,期間兒童無須服用鎮靜劑(圖五)。對插有管道、留院作深切治療或身體受創的病人而言,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統亦屬最佳選擇。
Fig 4.

Fig 5.

3. 雙源能量掃描:
雙源能量掃描乃當今電腦掃描技術的一大突破。正當單源能量掃描只能提供型態資訊時,系統已採用一對釋放不同能量值(80KV and 140KV)的X光導管作功能性掃描,能清晰呈現及判別不同物質的化學組成部份(圖六及圖七)。系統的診斷準確度無可比擬,可謂為日後多類臨床應用舖路。
Fig 6.

Fig 7.
